|
-----------------------------------------------------------------------------------------------------------------
一、前提假設
首先,在1976年有孔達 (Konta) 和紹爾 (Saul) 提出了一堆假設,供人們來思考是否與捷克玻璃隕石的來源有關係,並歸納如下:
A.玻璃隕石 (似曜岩) 其實是由地球上的物質所形成的:
1. 由(a)流星或(b)慧星的撞擊而形成
2. 由閃電熔化了(a)泥土,或(b)空氣中的灰塵而形成。
3. 自然大火所形成,如森林大火、稻草燃燒、或煤碳的自燃等。
4. 火山爆發、造山運動。
5. 人力做為:火爐的熔渣、殘渣,或玻璃製品等。
B.玻璃隕石 (似曜岩) 是由外星來的,來源可能為:
1. 月球,可能為(a)月球上面的火山,或(b)其他流星撞擊月球表面所激起的碎片。
2. 來自慧星。
3. 來自另外一個崩裂的星球,恰巧它有些玻璃質的外殼。
4. 來自流星,而此流星是由矽、鋁、錳等所構成的。
5. 鐵石隕石在大氣層中熔化、又再融合而成的。
以上這些只是初步的假設,最主要是在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很快呢,我們可以找出一些證據、或理論來證明其不是,那麼,就又可以修正我們的思考方向了,是不?每一種理論和說法,總是有它的價值與功用的。
捷克隕石的年紀有1480萬年古老,彼時人類尚不知道在哪裡?所以,所有的人為做為因素,都可消除
捷克隕石的熔點高達1100℃~1600℃,平均要在1300℃左右,這也不是偶發的森林大火、稻草燃燒所能輕易達到的溫度。煤碳坑內的悶燒是有可能達到此溫度,但還欠缺其他原料、元素的配合。還有,捷克隕石的發現處都未有煤碳礦坑的記錄與報導。所以,這個可能性也取消了
捷克隕石的化學結構與地球物質迥然不同,而且含水量極低,所以也不可能是火山爆發出來的熔岩。
還有,所有的玻璃隕石 (似曜岩) 都有一種非常合乎氣體力學的飛行形狀,顯示它們原本是一種熔化狀態的膠質物,並在大氣中飛行了一段時間,才凝固成型。這當然需要一些非常高的溫度與力量才行。所以,閃電雷擊和流星撞擊所形成的原因就大增了。
閃電雷擊的原因,似乎提供了對玻璃隕石 (似曜岩) 有合乎氣體力學的飛行形狀、分佈區均的大小、玻璃隕石容易被成堆發現等,做了一個很有力的說明解釋。
至於對來自外太空、外星的說法,也有人提出了質疑的意見。
以捷克隕石為例,如果真是來自外太空,為何其散佈的區域會是如此的集中呢?有什麼方法能使許許多多、千千萬萬個碎片都集中在如此這般小的一個區域?這也是科學家想不透的地方。
就在本書接近完稿之際,筆者接到一份報告,是捷克隕石接受加馬能譜分析的計測報告,用以檢測其天然放射線的活度。與地表的岩石、土壤相較之下,是高出許多,但無害啦。這或許是證明它來自太空的一項積極證據哦,因為在地球表面的物質均有大氣層的保護著,所以所接受到的宇宙射線不若捷克隕石那麼多。
朋友們不要聽到輻射、射線就心生害怕,所有的光、能量波動,都可以稱作輻射。在地球上,最大的輻射源就是太陽。沒有太陽的輻射,地球上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存在,所以密教崇拜「大日如來」;中國人講的日精月華、天地精華,全是指這些輻射能量而言。捷克隕石活性強,或許是大家感應它的能量強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