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轉貼] 發展自體幹細胞 治療黃斑部病變趨勢

發展自體幹細胞 治療黃斑部病變趨勢


2017-11-17

現有療法有侷限 歐美、日本積極研發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黃斑部位於視網膜構造的中央,發生病變可能造成視野中央日漸模糊、甚至看不見,目前全球盛行率約十%,已開發國家則可能因為醫療發達、診斷較多,可達到十五%,主要集中於老年人,而現有的療法有所侷限,因此歐美、日本也積極發展幹細胞治療。

  • 台北榮總與相關研究團隊發表在視網膜細胞自體再生領域的新突破。(記者林惠琴攝)

    台北榮總與相關研究團隊發表在視網膜細胞自體再生領域的新突破。(記者林惠琴攝)

  • 自體血液細胞重編修復視網膜
過程概況圖

    自體血液細胞重編修復視網膜 過程概況圖

全球盛行率約10% 已開發國家可達15%

台北榮總眼科部主治醫師黃德光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有兩種原因,一種是老化,另一種則是產生不正常的新生血管,容易反覆出血,破壞黃斑部的結構,造成視力減退。

黃德光指出,目前國內治療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多是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抗體,使新生血管萎縮,每劑要價二、三萬元,平均每三個月要打一次,否則就會無法抑制,經濟負擔不小。或是可利用光動力雷射治療,不過,可能會有破壞眼睛其他組織而影響視力的風險,因此才要積極發展自體幹細胞治療方式。

國內多採注射治療 每3月打1次、負擔不小

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基礎醫學科主任邱士華說明,日本京都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與理化學研究所(RIKEN)高橋政代的研究團隊,早在二○一四年為一名近七十歲的女性採集皮膚,以自體細胞重新編程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並且成功將iPS分化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植入眼睛治療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當時為全球首例,追蹤至今,不必再接受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抗體,且視力逐漸回升。

日本盼2020年應用於臨床治療 並考慮納健保

邱士華指出,日本相關研究希望能在二○二○年就應用於臨床治療,但估計一名患者所需花費約五百萬日圓(約台幣一百多萬元),因此甚至規劃要納入健保,由民眾部分負擔三成即可。

台北榮總已於今年六月與京都大學醫院簽署為合作醫院,近日更與RIKEN高橋政代簽署合作意向書,也將進行相關方面的合作。

英國則有一家眼科醫院與美國的藥廠合作,花了十五年時間,研究從胚胎細胞當中,培養出有十萬個視神經細胞的貼片,再植入黃斑部病變患者的視網膜,讓新細胞取代壞死的黃斑部神經細胞,進而恢復患者的視力。

美國也是應用胚胎細胞治療黃斑部病變,部分患者有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明顯增加,視力改善的情況。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152482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黃斑部病變有救 台灣團隊大突破


2017-11-17

視網膜細胞自體再生 研究有成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黃斑部病變有救了!台灣研究團隊在視網膜細胞自體再生領域有新突破,利用自體血液發展出多功能的萬能幹細胞,可進而分化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與「神經節細胞」,未來可望植入患者眼中替代病變組織,有機會重見光明、不再霧煞煞。

  • 台灣研究團隊結合3D列印組織工程技術,成功分化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記者林惠琴攝)

    台灣研究團隊結合3D列印組織工程技術,成功分化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記者林惠琴攝)

國內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有約十%至十五%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其中約三十%、五萬至十萬人會隨病程發展,導致視網膜及感光細胞產生不可逆的退化,最後喪失中心視力,目前僅能終身注射藥物延緩惡化,沒有有效治療方式。

在科技部支持下,台北榮總、陽明大學、交通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共同研究,透過採集病患約十CC的血液,以自體細胞重新編程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且成功將iPS分化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以及3D立體類視網膜組織,再進一步分化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未來可望透過將這些細胞植入患者眼睛,替代視網膜病變位置而改善視力。

3D立體類視網膜 接近人體組織

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基礎醫學科主任邱士華解釋,人類視網膜有十層,包含色素上皮細胞、感光細胞、神經節細胞等,研究團隊發展出的3D立體類視網膜組織,指的是在實驗室培養出接近人體完整的視網膜組織,測試已有初步感光功能,現進入動物實驗階段,可應用於視網膜嚴重受損的患者。

邱士華說,以利用自體幹細胞治療黃斑部病變來說,日本曾有全球首例採集患者皮膚發展出視網膜上皮細胞取代病變組織、使視力回升的例子。而台灣團隊選擇使用血液而非皮膚,不會留疤;此外,結合3D列印組織工程技術,讓成功分化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可生長到對的位置,發展功能性,並進一步形成視神經神經傳導功能結構,更是領先國際。

豬隻實驗成功 將進行人體試驗

邱士華強調,這項研究目前在豬隻實驗上已獲成功,持續追蹤三年,視網膜未出現剝離,且對於光線、顏色的訊號偵測正常,接著積極規劃將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估計可應用於有黃斑部病變的中重度患者身上。

另外,邱士華補充,目前針對全盲患者已發展電子眼治療,但費用昂貴、能見度有限,以後或許可將前述技術結合電子眼,讓全盲患者已萎縮的視網膜與視神經重新活化,使電子眼療效更佳。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152635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返回列表